爱发表:期刊投稿服务

核辐射对各国的影响论文范文(6篇)

时间:2023-09-21 04:07:47

核辐射对各国的影响论文范文第1篇:苏联防核辐射研究的点点滴滴

核辐射和冲击波、光辐射、放射性沾染一道,被称为原子弹和核武器的四大杀伤因素。如果再加上后来增加的核电磁脉冲,便成为五大杀伤破坏因素了。不过,核电磁脉冲主要是破坏武器装备的,对人员的杀伤作用,主要还是上面提到的四大因素。尤其是核辐射,更是人类以前基本上未曾接触到的,所以,各国军方对防护核辐射方面的研究,都予以高度重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更是把防护核辐射研究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机密程度相当高,各国披露的情报资料很有限,这里仅就苏联在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点点滴滴,作一简要报道。

基本研究方向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原子防护与原子武器条件下陆地作战方式的国家。1950年底,在苏维埃科学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部门,用来研究长远方向的原子武器防护技术,其中包括防核辐射方面的研究。

科学研究院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是,广泛寻求和筛选最有效的核防护材料。这项研究和化学工业部以及苏联科学院的试验设计部合作进行。筛选的材料包括:硼化物粉末,铅及其化合物,聚乙烯、聚异乙烯、聚乙烯亚胺等聚合材料。材料的初步组成,是通过优选法初步确定的。这些防核辐射材料,都要在专门的模拟装置上进行试验。模拟装置包括:

γ射线辐射源、中子辐射源以及盖革计数器等测量装置,从而可以确定这些防核辐射材料对γ射线和快中子的衰减程度。

科学研究院的第二个研究方向是,防核辐射材料的计算方法和防护性能的测量方法。计算的工作量非常庞大,用以前的手摇计算机或计算尺来计算,是无法想象的。为此,请来了研究所中最有能力的计算专家,并特意添置了进口的绘图仪器HP-9000。要知道,在1970年当时,全苏联只进口了两三台HP9000绘图仪。利用获取的大量实验数据,苏联专家们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实验数据分析研究,筛选出一批含硼化物和铅添加剂的聚乙烯与聚异丁烯的复合防核辐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用到T-55A中型坦克上,作进一步的装车使用试验。这些防核辐射材料,既可以用作防辐射衬层,也可以用作防辐射涂料或外挂防核辐射挂件。这是世界上首次将防核辐射材料用到坦克上的实例。

由于单纯的硼化物成本非常高,专家们寻求用矿物质硼和其他材料来替代,可以降低将近一半的成本。新筛选的防核辐射材料用到了T-72B坦克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专家们还将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软件,并筛选新的防核辐射材料,甚至考虑将防核辐射材料和防弹材料相结合。

部队的模拟核辐射装置试验场的示意图如上页图所示。核辐射源置放在高高的塔台顶端,被试验的装有防核辐射材料模块的坦克放置在可以旋转的平台上。辐射计量仪器放置在安全的地方。这种试验可以获得和真实的核试验十分相近的效果。

《世界原子》刊物介绍的核防护技术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和平利用核能,已经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从已经发展了三至四代的核电站,到辐射育种、食品辐射保鲜、同位素示踪、γ-射线刀、肿瘤的放射线治疗(放疗)、核磁共振成像、X射线断层扫描(简称CT)……可以说,核技术和放射技术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影响最大的,当属遍布全球各地的数百座核电站。截止到2000年,全世界的三十多个国家已经建成了400多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35万兆瓦。在军事上,各军事大国所拥有的原子弹、氢弹,以及相当规模的核动力航母、核潜艇、陆基战略核打击力量,成为悬在和平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986年4月发生的苏联乌克兰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在核事故的最初阶段,超强的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使得消防人员等根本无法接近这“魔鬼的地带”,但是,在核辐射强度稍有衰减之后,人们便可以穿上能使辐射强度衰减2~3个数量级的特制防护服,执行这种危险的作业。但是,苏联研究机构当时研制的防护服还达不到这么高的要求,还要继续努力。当然,如能用机器人来承担这样危险的工作,那是再理想不过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谈核色变”。核电站本身是一种清洁而安全的能源。法国的核电站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78%,而一直没有发生事故。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就说过:“你要接受现代化的生活,你就得接受核电,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相关链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也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核电站,1970年开始建造,到1983年共有4座核反应堆投入发电,每个反应堆能产生1千兆瓦的电能,4台机组所发出的电力占到乌克兰全境电力供应的10%。

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的4号机组在一次维修试验中突然发生爆炸,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据称,这次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沾染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100倍。4个月后的苏联官方公布,共死亡51人,主要是参与抢救的消防人员等,其中包括一名将军。而据乌克兰官方于1992年公布的数字,共有7000多人死于这次核事故造成的核沾染,经济损失达80亿卢布(约合120亿美元)。

事故之后,虽然为4号核反应堆建造了一层又一层的混凝土“石棺”,但是,由于泄漏出来的上百吨二氧化铀和核废料的半衰期极长,专家们估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事故的后果,至少将延续一百年。这次核电站的核事故被评为7级(最高级),而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则被评为6级。

核辐射对各国的影响论文范文第2篇:日本福岛核危机中的“人祸”

4月11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人民日报》、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知名媒体上刊登题为《纽带》的文字广告,向全世界提供支援的国家、地区和个人表示感谢。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国家首相向国外媒体投稿是非常罕见的。菅直人的这种举动似乎可以感动很多人,不过也容易让人联想到《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古话:“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换到现在的语境中来,意思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看菅直人在媒体上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日本政府是怎么做的。然而,事实是令人失望的。

用核污水“感谢”各国?

据日本媒体报道,4月9日晚,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向大海排放低污染水的作业接近尾声,总量超过一万吨的污染水被排放到大海。而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没有说明这些低污染水的放射性浓度数值,日本政府没有向包括中国、韩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事先通报。

这显然是一个自私而不负责任的行为,众所周知,日本福岛核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灾难,远隔万里的美国,其居民饮用水中都检测出放射性物质,更遑论中国、韩国、俄罗斯这些周边国家了。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却称,向海内排放核污水是“实在没有办法的事”,是“不得已的措施”,他“感到很遗憾也很抱歉”,但这“不会立即对邻国产生辐射污染”。事实上,就当前科学的能力,根本难以控制泄露的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的影响能够延续上千年甚至上万年。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积聚,若积累到一定量是否会对人体或动物有影响呢?或许现在放射性物质浓度低不会对人体造成实质的危害,但以后呢?

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4月12日上午作出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等级,由5级提高到7级。这意味着,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规模达到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同样的等级,属于最高级。对此,国际社会给予高度关注。日本所谓的“不会立即对邻国产生辐射污染”不代表以后不对邻国产生危害。其实,人类在核灾难面前有众多未知,也面临众多不确定性。

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也是风险的全球化。福岛核危机已经不是日本国内的事情,太平洋也不是日本的自家后院或内陆湖,日本在未经国际社会允许的情况下,不应随意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

一意孤行违反国际法

英国《金融时报》称,“专家早就提出警告,福岛核电站可能面临海啸风险,但东京电力却不以为然。”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为避免更大损失,并没有听取国际社会的意见,没有及时关闭核反应堆,以致造成一系列恶果。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从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起就没及时地向周边国家和联合国原子能机构通报情况,更没有与周边国家协商,就擅自排放污水,且没向国际社会提供核污水核辐射浓度报告,就连日本国内民众的知情权也没有得到满足。

日本却一直想当然地认为与辐射有关的事故和恐怖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就在此次大地震中,日本核电安全的“神话”破灭了。4月9日,日本经产省审议官西山英彦表示:一直说日本的核电“有五重墙壁,我也一直坚信有这么多重的防护,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结果)却造成了这样的事态”。这种“绝对安全”的想法根本是不堪一击的,也许正是这种自信,使得日本政府没有很好地应对福岛核泄漏危机。

另外,东京电力公司为保资产,错失最佳时机,地震、海啸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厂冷却系统电源失效,反应炉接连出现问题,但直到震后隔天核电厂发生爆炸,经日本首相菅直人下令,才用海水冷却反应炉。迟迟不用海水的原因,是因东电顾虑到注入海水可能会让反应炉永远报销。加之东电未在第一时间冷却系统失灵的消息,爆炸了也未通报,菅直人对此大骂“电视都播了1小时,官邸还没接到任何讯息”。

更不容忽视的是,日本的行为违反了国际法。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事故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开放给各国签署。日本是缔约国之一,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有义务对引起或可能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并已造成或可能造成对另一国具有辐射安全重要影响的超越国界的国际性释放的任何事故,向有关国家和机构通报。日本向太平洋排放大量污水也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种自私行为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危害,且害人不利己。

福岛核危机引发“蝴蝶效应”

日本政府没有及时关闭核反应堆,及向太平洋排放大量核污水,信息不及时、不透明的行为,导致福岛核危机如“蝴蝶效应”一样扩散,影响全球。在中国很多省市出现碘盐抢购现象。一向“理智”的美国民众也感到了“核恐慌”。由于有关核辐射物质正飘向太平洋东岸的报道层出不穷,美国西海岸的居民们有些坐立不安了。防毒面具、碘化钾药片等辐射保护产品瞬间脱销,人们的疯狂行为更像是在为一场核战争做准备,一些妇女甚至表示不再购买日本化妆品。

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出现了空姐请假潮,很多人都避飞日本。有刚从东京回来的空姐坦承,这几天上班,心理压力相当大。

多国民众除了担心核辐射对身体的影响外,对来自日本的食品也是忌惮三分。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在内,不少国家和地区已暂停进口部分日本食品。与此同时,各国民众对于所有来自日本的食品也都充满了警惕,有人认为应立即停止进口日本食品,甚至有人说,不敢再吃生鱼片。

在压力之下,泰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针对来自日本的海鲜、肉品、奶制品要进行检查。日本处理福岛核危机的不当行为,反过来也影响了日本的出口,对于日本的经济复苏也是极其不利的,这明显是害人害己。

在这次日本大地震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日本人面对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高度自治与个人高度自律,虽面对巨大灾难,但日本社会仍井然有序,让各国叹为观止;另一方面,日本民族自私的特点也暴露无疑,不把国际社会的意见放在眼里,我行我素,不管国际社会的关切,公然排放核污水,严重影响海洋生态安全。日本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向周边国家和全世界道歉,登广告致谢只是必要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拿出诚意来,用实际行动证明。

核辐射对各国的影响论文范文第3篇:日本核灾难触发的国际课题

日本是第三个遭受核泄漏打击的国家。但是与之前的美国三岛及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两次核电危机不同,日本这次福岛核危机可能产生比前两者更复杂与更大范围的跨国“核扩散”问题。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4月4日起向太平洋排放逾万吨低浓度废液,引起了国际特别是周边国家的高度关注。中国、韩国、俄罗斯对此都表达了不满与批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排放核废水,日本不能独断专行”。更令人关注的是,虽然有报导称日本政府在排放辐射水“后”通知了各国,但却在排放前3天秘密征求美国同意,并达成协议,获得美国认可将辐射水排入海中的方案。此一事实的曝光,料将引发周边国家更强烈的不满与更复杂的政治效应。

本来,纯粹就现象及技术面的角度来看,福岛核危机的发生是先有大地震,引发大海啸,再导致核电厂停电,然后产生无法冷却的问题,导致核辐射――基本上可归结为“天灾”。但其后,人们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祸”的成分:首先,是东京电力公司在危机处理上的荒腔走板;其次,日本政府在危机处理上的荒腔走板。这两个荒腔走板,终于让原本还属可控的天灾问题不断恶化,以致其冲击面不断扩大。如今,再由于日本政府独断专行,将万吨辐射水排入太平洋,造成了另类“核扩散”的危机,这就已经不只是缺乏能力的人祸问题,而是一种更严重的缺乏道德的人祸问题了。

经济学里有所谓“外部不经济”的概念,指的是行为者为了追求自己利益却导致其他人利益受损的行为或效果,这无论在道德上及法律上都是不被认可从而应加以制约的。进入到了全球化时代,行为者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企业,甚至是一国的政府,所以,对于废物或放射物的倾倒并非无法可据。被简称为《伦敦公约》的《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料污染海洋的公约》中即规定,不准从船舶、飞机或海上的人造建筑物倾倒废物污染海洋,但立法时千算万算却未算到,废弃物也可能来自于陆上的设施。这个漏洞,如今被东京电力及东京当局利用了。

福岛核危机演变至今,倒是让世人清楚地看到了日本人在道德上的双重性格:个人行为的道德与集体行为的道德,其南辕北辙竟可有如是之大的反差。所以,国际社会在看待及面对此一危机时,恐怕也有必要作出客观而冷静的区别:可以对多数日本国民在面对灾难时的纪律与道德表示尊敬,但对于作为一个集体时,无论是东京电力公司或日本政府,在纪律与道德上的欠缺应给予严厉的谴责,甚至为了产生足够的制约效果,不排除推动国际修法与国际监督,及必要时给予制裁。

(一)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周边国家政府,本来基于患难相助之义,对日本施以援手,对日本政府的一些有违常理常情的言行(例如要求中国自己想办法将救援物质送入灾区,及这次的倾倒辐射废水事件)不忍深责,但日本政府亲疏有别,倾倒核辐射废水一事,秘密征求美国认可同意于先(必须了解辐射水对西太平洋周边地区的影响远大于地球另一边的美国),罔顾周边国家的关切与不满于后,那么日本将遭到后者更强烈的批评与谴责将是咎由自取。

(二)中国及相关国家政府应积极联手在国际组织中提出修法(针对《伦敦公约》)与立法(针对这次日本核危机所产生的另类“核扩散”问题)建议,相关法律中并应有足以产生“以儆效尤”的民事及刑事罚则。

(三)如日本政府仍独断专行,辜负相关国家的好意,则相关国家可考虑扩大禁止从日本进口的食品及农产品的品种和产地范围,甚至必要时还可以扩大范围到制造品。

福岛核危机对日本经济及国运将造成多大影响,相当程度上,其实取决于日本本身的政治能力与政治智慧。

(作者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核辐射对各国的影响论文范文第4篇:核扩散危机引发全球不安

恐慌蔓延

日本核危机,令美国人感同身受,《纽约时报》惊呼,日本已经有两座核电站反应堆冷却系统失效,可能引发日本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甚至成为第二次“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新西兰先驱报》也从历史的角度描述了核危机的严重程度。报道称,此次日本面临的核危机是自二战日本遭受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而日本的核危机已经蔓延到了全球,这是自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以来,人类又一次面临严重的“核威胁”。

尽管日本官员再三向公众保证,受到地震影响的核反应堆没有崩塌的危险,但专家表示,他们对此不敢确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放射性元素已经外泄并且进入大气中,核反应堆存在崩溃的可能”,曾指导欧盟委员会应对切尔诺贝利灾难行动的核物理学家山耐尔说:“这是一个糟糕的事故”,虽然这还不是切尔诺贝利,但他警告,“事态极度危急,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那就是在日本境内大面积出现核辐射污染。”

全球紧急应对

核危机不仅在日本弥漫,伴随而来的恐慌已经在全球蔓延开来。法国核安全管理局(ASN)指出,福岛核电站爆炸后泄漏的核乌云可能会随着东风到达美国西海岸。美国核能监管委员会紧急派两名职员前往日本。

韩国更是人人自危,自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以来,韩国国内对核放射物质影响的关注度也急剧升温。大家都在讨论放射性污染物是否真的会进入韩国。韩国核子能安全技术院相关人士已经出面声明,此类消息是毫无根据的“流言飞语”,呼吁大家不要被此类假消息迷惑。

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20日之前大气移动方向不会改变。”但他还是下令加强对远东地区的辐射控制并启动所有监控设备。欧洲也是一片恐慌,瑞典媒体指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时,由于前苏联政府控制消息,使周边国家没有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日本可能也没有充分提供事件的相关信息。”

欧美碘制剂脱销

日本核危机早已“潜入”了各国人们的生活。韩国食品农林渔业部公告称,将加强对从日本进口的牲畜和水产品的辐射检测。该部表示,自上周六起在日本生产和加工的17种牲畜和水产品以及其他9种来自日本海域的产品需要接受检测。

此外,担心日本核辐射,美国人抢购碘化钾。一些生产商说,他们的碘化钾供应不足,原因是美国人担心日本的核辐射可能会波及美国,于是纷纷寻求防护。碘化钾可以预防甲状腺受到辐射的危害。

位于弗吉尼亚州的主要供应商Anbex Inc.的总裁莫里斯说,该公司上周六很快就卖光了一万多盒14片装的碘化钾。他说,公司每分钟约收到三份订单,都是订购10美元一盒的碘化钾,正常情况下每周最少的时候订单只有三份。圣路易斯县的公司的沃戴克说,该公司尚未统计最近的全部订单,不过沃戴克估计每小时收到数十个电话,还有电子邮件。

欧洲也是一片恐慌。在1986年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时蒙受巨大损失的芬兰,当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后,碘制剂出现脱销现象。

蝴蝶效应

日本核电站危机在国际社会也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反核能组织呼吁反思核电技术的安全性。12日,数万德国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终结现有核电设施。在德国西南城市斯图加特郊外,数以万计的人手拉手组成人墙,绵延将近45公里,一直延伸至内卡韦斯特海姆核电站门前。一些人喊着口号,举着标语。标语上写着:“核电?不,谢谢。”这次集会活动筹划已久,按美联社说法,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1日因强震而发生泄漏后,集会者猛然增加。德、意、韩等国纷纷表示将重审各自的核电站计划。

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就延长该国老旧的核电站再做考虑。而瑞士决定,在彻底的安全审查之前,停建新的核电站。意大利的反核示威者则加紧对政府施加压力,意大利政府将于本周开会讨论未来核电站的选址。

此外,印度表示,将检查其核电站,以确保经得起地震和海啸的考验。韩国也表示,将审视自身的核计划。韩国原计划建造14座新核反应堆。同时,俄罗斯总理普京已下令对俄罗斯核工业进行检查。 反思热潮

英国《经济学人》则分析称,先是罕见大地震,接着是破坏性海啸,现在核电站爆炸又引发核危机,日本的“悲哀”在步步升级。报道指出,日本55家核电站10家关闭,福岛核电站冷却系统故障,控制室内辐射已达正常水平的1000倍。核辐射吸收剂以及海水的腐蚀,可能加速日本老化的核反应堆退役。在地质构造不稳定的日本,竟然密密麻麻地分布着50多座核电站。日本这个迄今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国家拥有全世界约十分之一的核电站。

日本应该重新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核工业。第一核电站已经运行了40年,已经注入海水的两座反应堆不会再重新启动。整座电站非常有可能被停用。如果日本必须拥有核反应堆,就必须建造现代化的反应堆,能够经受住的地震级别要远远超过几十年前过度乐观的规划者的设想。后备发电机组,以及核电站的其他“周边”设施几乎与核心反应堆本身同样重要,应该相应地进行建造或重建。

(据《法制晚报》)

核辐射对各国的影响论文范文第5篇: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短短五分钟左右的开头往往能影响整堂地理课的教学效果。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地理课是很难产生兴趣的。那么,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呢?我认为首先就得使地理课的开头精彩、有趣。这就好比一个学生看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电视剧一样,如果他觉得开头不能吸引他,就没有再看下去的可能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会受自身兴趣和情绪的影响。教师只有一开始就把学生的胃口调起来,把学生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才能顺利地传输知识和技能。

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想就更加集中、思路更加通畅、思维更加活跃。这样必然会迎来教学中的“黄金时期”,后面教学的重难点就可以顺利展开。相反,平淡的开头只能造成学生心理准备不足、课堂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巧妙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呢?

1.运用多媒体创设导入情境。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能提供较多的信息和各种精彩的画面,如各国独特的风土人情、漫无边际的宇宙、世界各地独特的自然风景等。这些特别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面的地理教学铺好路。例如,在讲《宇宙中的地球》这节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模拟地球运动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茫茫宇宙中,在地球之外感知地球的运动。由此,学生对这节课充满了向往、对探索宇宙的奥秘充满了渴望,他们的积极性被迅速地调动了起来,从而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些精彩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要靠教师平时去收集,收集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可以买一些光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2.结合地理时事热点导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途径有很多,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并表现出对当今热点话题的关注。在地理教学中穿插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可以这样导入:播放2010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的视频,同时教师讲解:“大家知道,20lO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日本的核电站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核辐射,太平洋水域受到了严重的核污染。我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核辐射对我国的影响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立即兴趣盎然,迫切想知道核辐射到底对我们影响有多大。然后我抓住时机顺利进入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往往非常兴奋,这样容易导致他们谈论过多、过杂。教师要尽快地把他们引入正题。

3.创设艺术情境导入。创设艺术情境导入可以迅速把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艺术享受之中。这种导人往往能先声夺人,起到搭桥铺路的桥梁作用。例如,在讲“海水的盐度”内容时,我一边播放电影《虾球传》主题曲。一边展示海洋辽阔、优美的风景。学生倾听着“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优美的歌声,看着幽蓝的海水,立刻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希望探究:海水和淡水到底有什么区别?海水含多少盐呢?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自然形成了。

4.创设问题情境导入。在上课伊始设计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每个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例如,在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知道,全球的气候在不断变暖,变暖的根本原因在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为什么要求全世界的国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呢?”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这样就很自然地转入了本节课的教学。

5.用奇闻趣事导入。中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各种奇闻趣事尤其感兴趣。这些奇闻趣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用精彩的语言生动形象地阐述这些奇闻趣事,可以让学生懂得世界的广大,懂得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世界。例如,在讲解“太阳高度”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人的故乡,大家一定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皮肤长得那么黑?”学生在笑声中睁大了求知的眼睛……

6.用讨论的方式导入。讨论是一种多人参与的、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为了得出某个结论而进行的一种谈话方式。用这种方式导入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例如,在讲“人口问题”内容时,我让学生讨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好,还是少好呢?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还讨论了与人口问题关系紧密的粮食问题、交通问题、资源问题等。这样在我的引导下,他们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口观。

核辐射对各国的影响论文范文第6篇:从新浪微博辟谣看自媒体时代虚拟社会管理

2011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并对当前我国社会管理提出了八点意见,其中第七点讲到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这是总书记第一次在讲话中将虚拟社会管理纳入到社会管理范畴,把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提升至与现实社会管理同等的位置,使二者共同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提出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问题。

新浪微博作为自媒体时代虚拟社会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平台,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着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浪微博推出不实信息曝光专区,探索自媒体自律途径”在2010北京互联网自律大会上人选由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和北京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联合的“2010年度北京互联网行业自律十大事件”,得到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和广大网民的充分认可。

近期,在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大地震后,一时间各类谣言信息大量出现,特别是在福岛发生核泄露,现实社会出现的抢购、囤积食盐事件迅速在虚拟社会得到响应,新浪微博积极应对,创新管理方式,及时有效的制止了谣言信息在网上的传播,对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放大真实信息是应对谣言最有力武器

在微博平台上,每个个体网民获得了主动获取、和与他人共享信息的权力,一条信息只需要经过、私信、微群等简单操作便可快速传递到“被关注”的人群中。而网民在获得这种权力的同时,却在信息内容真实性的判别上存在严重缺失,特别是面对一些不熟知的、专业的信息,网民基本上无法自主判断其真实性,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要切断谣言在虚拟社会的传播,很重要的一点是将真实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用户。

一是邀请权威部门微博公开辟谣。

出现抢盐事件后,新浪微博及时邀请中国盐业总公司注册微博,通过微博公开发表声明强调我国食盐储备充足,呼吁消费者不要盲目抢盐,仅一个多小时该微博账户的10条信息就被转发超过20000次,评论5700多条,有效地澄清了谣言。

二是主动通过系统通知推送辟谣信息。

使用新浪微博的一亿多用户都在3月15日收到了两条来自系统通知的辟谣信息。通过系统通知方式辟谣有两个好处,一是覆盖范围广,只要是注册的微博用户都会收到辟谣信息,并且系统会在显著位置提示用户查看;二是到达效果好,通过系统通知推送解决了非登陆用户无法看到辟谣信息的情况,只要用户再次登陆系统就会立即被提示查看。

三是利用官方账号辟谣信息。

网站的微博官方账号一般都会有较高的关注度,如新浪头条新闻账号就有近228万粉丝,新浪小秘书粉丝数更是达到600万以上,这意味着这些账号的每条微博都会直接呈现在数以百万计的网民面前。在地震辟谣中新浪微博充分利用这些账号的影响力密集澄清信息收到良好效果。

引导发动网民主动抵制谣言

微博的传播模式加快了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但随着信息越来越广泛的到达用户,又客观上增加了虚假信息被证伪的概率,即使个体用户不能够独立完全判定其真伪,但至少会有用户从不同侧面提供证据,最终用集体的力量对虚假信息进行“会诊”,这也就是微博信息的自我修正功能。所以,处于信息传播链上的每一个用户都是潜在的虚假信息辟谣者,通过充分培养用户的防范谣言意识,发动用户主动参与辟谣,提高每一个用户辨别谣言能力能够大大缩短谣言的鉴别时间,也是在虚拟社会粉碎谣言的根本所在。

通过“微访谈”普及科普知识。在微博中出现“食用碘盐可防核辐射”后,新浪专门策划了由10位核电领域专家和著名科普机构“科学松鼠会”等参加的多场“微访谈”,在网络上与用户进行访谈,直接解答网民疑问,普及核科学知识,仅“科学松鼠会”一场两个半小时的微访谈就接到提问745个,受到网民的广泛欢迎,并通过微博平台的传播扩散在更大的范围上普及了基本核辐射知识,提高了网民鉴别能力。

通过设置方便的举报入口鼓励用户举报。建立便捷的不良信息投诉举报渠道也是鼓励用户主动参与辟谣、培养用户习惯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新浪微博中不光在主页设置了各类公众举报提示,同时专门开设了微博辟谣账号和不实信息专区处理网民举报。

自主加强对微博内容的管理

互联网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受到垃圾信息、信息、虚假信息等不良内容的侵扰。网站作为网络虚拟社会平台的运营主体,有责任也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和人力防控手段保证向公众提供内容的合法、真实、健康。进入自媒体时代,微博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裂变式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对微博不良信息的清理必须快速准确。网站处在清理不良信息的一线,并且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发挥网站能动性主动通过开发新技术、人力投入、新策略应用等加强不良信息防控能力是虚拟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方面组建专门管理团队甄别地震谣言。微博中出现地震谣言后,新浪专门组建了辟谣团队澄清谣言。这个团队保持全天24小时运转,主要负责发现和核实一些微博中流传广泛,欺骗性较高的谣言,已经查实的谣言包括“上海等地监测到辐射水平升高”、“美国航天局报告称未来10个月地球将升温四度”、“日本核辐射扩散示意图”、“日本核辐射将影响东南亚各国”等。专门的辟谣团队大大加快了谣言的发现和核实效率,为及时阻止谣言传播争取了时间。

另一方面加强对恶意散布谣言用户的管理。

新浪在加强对谣言信息处理的同时,还进一步查找谣言产生的源头,对能够查实的恶意散布谣言、煽动不良情绪的账号采取相应限制措施,并通过微博辟谣账号公布处理决定,以达到警示作用。

当前,网络虚拟社会已经步人自媒体时代,微博平台为每个普通网民提供了在网上便捷获取、和共享信息的便利,但同时大量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信息瞬时裂变传播,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因信息良莠不齐大大降低了网络可信度,虚假、不良信息借助自媒体传播平台直达网民。有效管控不良信息在虚拟社会的传播,是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浪微博在这方面做出的实践值得赞扬和肯定。但同时也应看到,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虚拟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往往只是现实社会中问题的反映和延伸,要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必须统筹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只有充分调动现实社会中的各方力量,促使政府部门、网络运营主体和广大网民共同投入到虚拟社会管理中,才能够切实加强虚拟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