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表:期刊投稿服务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论文范文(1篇)

时间:2023-09-21 04:07:47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论文范文第1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摘 要:通过调研,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不顺、政策落实不到位、活动内容单调、精神生活贫乏。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文化;和谐文化建设

本文为陕西省艺术科学基金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问题研究――以咸阳市为例》[2008SY026]的最终成果,是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历史地理学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和谐”的新农村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这幅蓝图支持的血脉肯定是和谐文化,因为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活力和后劲;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成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随着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咸阳市农村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并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特征。

1.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不和谐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条件上的差异,市县乡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大都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不平衡,形成了市民与农民在文化生活上的不平等。政府投入到镇(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远远低于城市文化投入,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的业务经费严重不足,图书馆缺乏购书费,文化馆缺乏活动经费,博物馆缺乏文物征集、展示、保护与调查经费: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基本上没有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经费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缺失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根据咸阳市文体局2009年的统计,许多乡镇文化站业务近乎停顿,如乾县几乎所有的文化站无日常活动经费:为数极少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也几乎是村民集资建设的,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极少;全市13个县市区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馆舍、设备老化严重,相当部分的馆舍面积达不到标准,个别县的图书馆等甚至没有固定馆舍,通过租用、借用等形式开展工作;乡镇文化站大多没有活动场所。总之,与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出现明显的不和谐。

2.农村文化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和谐

由于长期以来对乡镇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村级以下和谐文化建设所占的比重很小至趋于零,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地方政府足够的重视,农村和谐文化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和自发发展的状态。农村文化和经济发展失调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地方经济和农民物质生活的向前发展;而另一方面却是文化发展的滞后,封建迷信活动和现象抬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滋长。从表面上看,有些农村的文化似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似为充实,但其中的某些文化往往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这些文化虽然不会形成很大的坏处,但未必是有利于农村进步和农村文明的文化,也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农村文化内部结构的不和谐

近年来,农村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内部结构的不平衡,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老年文化和中青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乡镇中心文化与其他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个体发展的不平衡等。从老年文化和中青年文化的发展看,中青年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老年文化的发展。不少地方的文化室都是以老年文化室为主,文化活动以老年人的自娱自乐和健身见多,而中青年人所需要的文化科技培训较少:图书馆的图书购置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主,中青年农民渴望的文化科技类图书相对较少。从乡镇中心文化与其他农村文化的发展看,一些镇政府在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上大量集中在中心镇区,对其他集镇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缺乏规划,其他农村的文化设施更是被边缘化。中心镇区的现有文化设施,往往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大多数村民无法享用。从文化发展的区域结构看,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地区的文化发展相对较好,而经济落后地区、交通不便的地区,也就是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是贫乏的地区,文化的发展反而越是缓慢。从个体的发展看,有的农民思想比较解放,接受新知识、技术的速度也在明显地加快,而有的则仍然存在小农意识,主要接受的还是愚昧色彩的落后文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看,近几年来,在咸阳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咸阳市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农民的文化素质正在提升,为推进乡风文明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威阳市新农村文化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与城市的现代文化水平相比,包括教育在内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严重滞后。

1.思想认识不足,干部重视不够

乡镇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普遍存在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文化工作在乡镇干部工作年终的考核中只占很小比例,文化干部专职极少,多是身兼数职。这种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置于可有可无地位的有害认识,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站干部都是乡镇直接任命然后报上级文体部门,而并非从社会上择优录取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体制本身就隐含了诸多矛盾。多数文化站干部都由乡镇干部兼职,他们因常年承担行政任务,没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加上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文化站原有的业余文艺骨干弱化现象更为严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太少

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有机构、有条件不等的办公室,但很少有独立办公的,几乎全部在乡镇政府大楼内。一张桌子、几本杂志、几件乐器便是文化站的全部家当,有的基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近几年都没有投入过一分钱的建设经费,缺少文化活动场地和器材,群众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少数有活动室、图书室、台球室的乡镇,也大部分是乡镇政府的会议室以及机关干部的活动室,真正的农民根本无法到乡镇政府进行文化活动。有的乡镇文化设施被任意挤占挪用,造成文化场所日益缩小,阵地丢失现象严重,更谈不上文化建设。这种现象远远跟

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4.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形式比较单一

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少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乡镇开展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

5.精神生活贫乏,难以满足群众之需

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因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境地,农民缺乏应有的文化娱乐生活,思想素质、精神品位也就日渐降低,低级庸俗的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当前,表现最为突出的现象是的风气越来越盛,迷信之风也颇为流行,农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侵害。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必须从新农村实际出发,科学把握社会转型时期新农村发展变化的新特点,从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巩固农村文化群众基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创建农村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文化企业等方面入手,努力在构建咸阳市和谐文化的实践中再创辉煌。

1.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农民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角,因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首要途径就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情趣,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二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提高农民的科技、法律、文化、市场等知识。以“送科技、法律、卫生、文化下乡”等活动为载体,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要的同时,提高群众的生存和致富能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结合。

2.从组建文艺团体入手,巩固农村文化群众基础

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是推动农村文化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农村组建的如腰鼓队、文艺队、电影放映队等文艺团体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由于其自编自演的节目来源于农村生产生活,反映了农村现状,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巩固了农村文化的群众基础。为有效地组建各类文艺团体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是乡镇、村要摸清文化骨干的底子,培育好农村文化户,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和文艺团体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或者引导其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3.从构建文化服务网络入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对于农民表现出来的文化热情,要积极加强引导,应建立县、乡、村三级文化工作网络体系,推动文化活动开展。一是建立县、乡、村文化工作责任网络,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县、乡镇都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委和政府负责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切实担负领导职责,文化局和乡镇文化站切实抓好各项文化工作,层层明确职责,建立文化工作责任机制。二是构建县、乡、村文化服务网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格局。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县、乡积极开展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文化活动,村上积极自办文化,促使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化生活更加活跃。三是建立全方位的文化网络体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工青妇群团组织、科技、卫生等部门对文化工作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并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加大文化工作的含量。

4.从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入手,创建农村特色文化

不同地区的农村都有自己的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如剪皮影、剪窗花等。创建农村特色文化要从民间文化寻求突破口。弘扬民间文化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民间艺人,充分发挥各类民间艺人的所长,使他们乐于参与到农村文化活动中。弘扬民间文化要充分发挥农村传统文化组织的作用,创造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的文化氛围,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形成,并将该组织与老年人协会、妇女文艺表演队等组织的建立和活动开展结合起来。弘扬民间文化要积极开展各类民间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调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开展“民间艺术之乡”“文化特色村”“文化示范村”等的活动。弘扬民间文化要注意加强引导和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封建文化、抵制腐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民间文化,积极创新剪纸、绘画、陶瓷、雕刻、编织等民间手工技术项目,传承杂技、花灯、皮影、舞狮、舞龙等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开发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

5.从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入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要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财政要将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实现乡镇文化站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示范户。村文化活动室可利用学校布局调整腾出的闲置校舍、新建办公楼改造或合用的方式建立。现已有部分村建立了图书室、文化室,使农民有了参加学习和文体活动的去处。

另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事业也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的有效措施。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影视机、计算机、乒乓球台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可由捐助者直接交付农民,也可由民政部门、人民团体和有关民间组织负责组织发送。重点捐助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性文化实体。

6.从培育文化企业入手,探求农村文化发展之路

培植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兴办各类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而不能仅依靠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一是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当地民间文化特色,吸引城乡各界投资农村文化产业,培育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文化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民办文化。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农村业余艺术团体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三是立足当地实际,盘活文化资源,变文化资源为产业资源,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服务项目。四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打击腐朽文化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枸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2]陈文胜.陆福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6(12):23-26.

[3]徐 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9,(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