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表:期刊投稿服务

小学综合实践单元作业论文范文图片(7篇)

时间:2023-09-21 04:07:48

小学综合实践单元作业论文范文图片第1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的思考与探索

目前,全国正在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如何进行教学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环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评价建议中指出: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不能过于简单化和单一化,不能忽视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激励作用、诊断作用、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下是笔者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现在这一观点已深植于教师的脑海里。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老师还是不太善于评价,也没有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技巧,评价效果欠佳。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个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

在课堂中,教师几乎就是教学评价的惟一主体,而对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元化评价视而不见,更不用说家长、社会的评价作用了。由教师单一地进行评价,容易使学生一直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地位,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自尊心也容易受到损害。而且由于教师能力和影响力有限,也会影响到评价的准确性和效果。

2.评价标准落伍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上,多数教师是通过单元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如:打字单元,则只是注重打字的速度;在Word单元,会通过一些练习来进行评价和考查,很少使用体现教学新理念与新评价观的新方法。评价的内容仅限于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学习习惯的发展。

3.评价效果不高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由于信息技术属于“副科”,学校太多并不太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教师为了“一团和气”,在期末时,一般只要能完成基本操作、能遵守纪律的学生都能得到“A”的等级,久而久之,学校、家长、学生便不重视教师的评价,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导致教学评价效果不高。

二、积极探索,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它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就可以发现现有评价方法的弊端。“有破才有立,不破不立。”因此,需要我们开动脑筋,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评价方式进行改变,让它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效果

在评价主体上,要提倡多元化评价。如: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尝试着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促使学生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学生评价的方式又可分成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如:在课后,我们会要求学生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可围绕教学三维目标开展,一般可从学习态度、掌握情况、小组合作等方面考查,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建议采取儿童化的语言,如:“今天你觉得自己认真吗?”“今天你有没有学会啊?有什么不懂的吗?”“在学习中,你有没有去帮助别人?”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其实也是自我小结、反思的一种。学生评价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小组评价。如:在学生完成某件作品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评,也可以分小组评价讨论,“你认为这件作品有什么优点?”“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哪些是不够的?”……

评价的主体还可以延伸至家长,让家长也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笔者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了一个学生作品平台,要求学生将每单元的作业上传至平台,如:三年级图画单元中,有一个作业就是画画――《我的未来我的梦》,完成并上传这个作业后,我会请家长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做既可以深化家校联系,让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儿童世界,又让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有了更深入地理解,知道孩子在学习些什么,学会了什么。

2.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我们在评价时,不要吝惜鼓励的语言,要能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五年级的PowerPoint教学中,我布置一个单元是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小的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的目的、过程、方法、分工和结论用PowerPoint来展示给大家。按照常规,我们一般会按照学生成绩平均分配小组成员。在期末汇报时,A小组四个同学上台了,组长介绍了他们的研究――《饮料的品种、成分及对人体影响的研究》,组长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的过程、方法,在PowerPoint中用许多照片来说明、举例,用表格来汇总数据,汇报完了,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和表扬。这时,笔者问了一个问题:小明同学(平时成绩较差、有点调皮)在这次作业中表现如何,他负责什么呢?没想到其他组员都对小明进行了表扬,说他积极性最高(因为平时最喜欢喝饮料),在调查中,他负责到各个超市实地调查、拍照和记录,这次汇报结果PowerPoint里的数据就全来自小明的调查。听到这些,笔者对小明进行了充分表扬,认为没有他的实地调查,就不会有研究数据,调查报告就会显得空洞,没有说服力。表扬了小明认真的态度和高超的信息获取能力(照片拍得很清楚,把名称、成分充分记录了下来)。这时的小明,在台上涨红了脸,激动地看着老师和同学。笔者又适时建议小明在下个单元汇报时承担更多任务(如制作PowerPoint等),小明认真地点点头。经过这件事,小明的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地提高,学习效果也今非昔比了。

3.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人成长

新课程所需要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注重发展性评价,根据学生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要做到发展性评价,就先要记录下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有纵向比较,才能做到发展性评价。在平时的教学中,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的办法有很多,如:电子档案袋、作业平台、博客、魔灯平台等等,大致的功能就是给每位学生开通一个账户,允许学生记录学习情况及上传作品,并能进行评价。

如:在Word教学单元,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文字输入、编辑排版(复制、粘贴、字体设置等等)、图文混排(图片、文本框、环绕方式、叠放次序等等)三大部分。在制作评价标准时,第一部分制定对学生相同的评价选项,每个选项是从“一星”到“五星”,使用自我评价和小组检查,记录每个学生的总星数。而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进行分层评价,可分别制订三种左右的评价标准,根据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星数)区别对待,这样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生成性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生成性评价是指针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进行评价,“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教学环节的新问题、新情况。所以,和“预设性资源”相比,“生成性资源”属于在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教学过程即时生成的资源,它更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随着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不断展开。主体间思维碰撞及情感的交流逐渐地深入,精确的教学预案经常会随着各种突如其来的创意或灵感而发生变化。因此,如果我们能及时对生成性资源进行评价,教师如能及时调整教学并有效利用,将会取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在此情境下,迸发思维的火花,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见解、方法和

思路。

如:笔者曾执教公开课“Word的综合运用”,在课堂中,设计的环节是用制作感恩卡来任务驱动,要求学生使用矩形框填充颜色或者图片来完成感恩卡的背景,使用艺术字或者文本框来输入主题,使用插入图片的方式来进行修饰。在最后10分钟左右,学生大多根据要求制作完成了感恩卡,老师就按常规进行了展示评

价,大多作品按要求完成,如下图所示:

说实话,这一作品的确比其他作品要优秀,颜色合理、排版也工整,不过这个同学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步骤来完成的,他进行了改动,把一张图片作为背景,再别具匠心地插入自选图形中的心形,并在心形图形上输入了主题文字。遇到这一情况,确实出乎笔者的意外,我没有因为时间原因和担心偏离我的设计而轻轻一笔带过,充分表扬了这位同学,肯定了他的创新思维,没有拘束于老师的想法,而且强调了制作“感恩卡”的办法有许多,不要局限于教材和老师讲的方法。并对这位同学的作品提出了建议,建议他把心形图片的颜色设成半透明,这样效果会更好。这样的生成性评价,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引出了图片透明处理这一知识点,为以后的Word进阶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优化评价提出可行性建议,我们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通过评价在信息技术的知识海洋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注重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

小学综合实践单元作业论文范文图片第2篇:浅谈小学高年级的英语复习作业的设计

【摘要】复习是对新知学习的有效巩固手段。因此,教师复习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注意复习作业形式的变化,又要注意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另外,对作业量的控制也尤为重要。不能进入一种误区,认为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越多,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只需有的放矢,做到用最精炼的作业让学生达到最好的知识掌握与理解。

【关键词】复习作业 设计 精炼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93-02

一、复习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复习作业可以很好地巩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一种很好的检测。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合理的、有效的复习作业,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也可对学生的学习强化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设计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那这样的复习作业几乎是无效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是对学生的检测和提高,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复习作业的设计要兼顾形式、内容、实效性以及学生的兴趣。

二、复习作业设计的形式

(一)强化单词的复习作业设计

1.将单词与图片或对应的汉语连线

2.补全单词

即将一个单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去掉,让学生将之补充完整。

3.单词重组

即将单词的字母顺序打乱,让学生将之重新组合出来。

4.词形转换

5.单词接龙

6.找不同类的单词

7.将词语正确归类

就是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识别数字、动物、交通工具、食物、天气、颜色、服装、文具、职业、学科等单词。

通过以上不同形式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单词的词形、词义以及所属的类别都熟练掌握。让学生将作业中不认识的或是不会写的单词记录在记录本上,反复加强记忆。对学习中的问题词汇重点突破。

(二)强化句子的复习作业设计

1.用所学新词来造句。

这个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新词和重点句型都熟练掌握。

2.连词成句。

连词成句是检测学生是否熟练掌握关键句型的重要手段。这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熟读对话、课文就可以让他们在完成连词成句时感觉比较轻松。

3.抄写重点句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回答。

这个作业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学生是否弄懂了这节课所学的句型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运用。

4.根据提示,补全句子。

5.句子改错。

这个作业的设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点有没有掌握透彻,是不是还有不清楚的地方。

6.给出图片,让学生阅读句子,然后选出与图片对应的英语句子。

(三)强化语篇理解的复习作业设计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或是这个单元所学的主题,编写一段文章,让学生判断对错,或是选出正确的选项。这个作业的设计是对学生单词、句型、短文掌握情况的综合检测。

(四)强化学生写作能力的复习作业设计

1.给出一幅图,让学生看图写话。

2.给出几个关键的单词或句型,让学生编写一个对话或是一段短文。

3.根据所学的对话或短文,进行仿写练习。

4.根据本节课或是本单元的学习主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

写作是英语学习成果的有效输出形式。以上几种形式,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复习作业的反馈结果及反思

在对学生以上形式的复习作业进行检查之后,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对单词、句型的掌握不熟练。他们在单词分类、补全单词、编写对话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作业的反馈情况在今后的作业布置中作相应的调整。针对高年级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在作业设计与布置时能做分层设计。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一个层段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作业的完成收获一定的知识。不要让好的学生觉得太简单而不耐烦做,也不要让差的学生觉得太难而难以完成。因材施教,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成绩较好的同学,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给他们布置一些拓展性的,能发掘他们内在潜力的作业,让他们在好的基础之上再有提高。对于成绩差的,不要过高要求,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知识即可。

总而言之,复习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和检测手段。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让好的作业设计继续发挥作用,对有待改进的,需在不断的实践中将之改进,完善。这对我们未来的教学也是很好的经验累积。

参考文献:

[1]肖川 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黄宛辉“任务型教学与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小学综合实践单元作业论文范文图片第3篇: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是比较困难的。为此,笔者提出:积极营造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努力创设信息技术应用机会,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从而逐步增强学生信息素养。

一、 信息技术教学融入其他学科内容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觉得奇怪:学生信息技术学得不错,就是用不好。例如:学了Word的应用,就是想不到把自己喜欢的作文输入电脑,排版打印出来。学了因特网搜索引擎,却不知用它去查一下语文课文中的“九寨沟”。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其他学科学习服务。学生没有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化为一种素质,还没有学会自觉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学习新的知识,学了Word的应用,却想不到实际运用。因此,只有在信息技术学用结合的环境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稳定地提高。为此我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充实与调整。

Word单元教学有机整合语文内容示例——课文学习目的与语文整合安排:

1.文字的输入学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等字符。选择一段语文课文内容输入电脑。

2.文字修饰学会简单的排版把上次输入的课文排版。

3.插入图片学会插入适当的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与位置为上次排版的课文插入图片,并注意图片的内容、大小位置的协调。

4.打印预览学会打印文章尝试把上次的课文内容打印出来,并与课本比较,谁更美观。

5.应用练习巩固Word应用技能输入一篇学生自己满意的作文并排版打印,参加展览。

二、创设信息化学习的机会

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能否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门信息技术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各学科教师创设条件,积极倡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进而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1.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开展教学。

信息技术教师应经常与其他学科教师联系,交流教育教学情况,商讨合作教育事宜。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一旦学生掌握了便可为其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发挥作用,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2.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布置作业。

教师适当布置一些运用信息技术的练习,让学生的信息技能有用武之地。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并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却增加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定期举行信息技术应用活动

信息技术教材在教学时间上是充裕的,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信息化氛围,促进学生信息技能的巩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安排班级年级内的活动。在每单元教学结束时可以安排一些活动,用以巩固本单元学习的信息技能。下面简要列出了一些与单元内容配套的活动。

单元内容活动安排:1.Windows“纸牌”游戏2.指法英语课文输入3.“画图”电脑绘画ⅡWord汉字输入与排版4.PowerPoint2000制作反映综合实践成果的幻灯片5.网络上网查资料,发电子邮件等。

2.安排全校性的信息技术周活动。每一学期安排一次大型的信息技术周活动,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是有助的。在活动中可以安排一些作品展览,作一两次信息技术前沿知识讲座,组织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类比赛等,形成浓浓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

3.重视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增强部分学生信息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总之,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实践、总结,找出更佳、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积极构建师生自由对话、同构共生的有效课堂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陵区张家岗小学

小学综合实践单元作业论文范文图片第4篇:小学英语课外口语作业的有效设计

众所周知,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但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这些和语言环境缺乏是密不可分的,要知道一节课40分钟,每周三节英语课是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们口语训练要求的。我们应该尝试将英语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小学设计有效的课外口语作业,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尽量让学生多开口、多练习、多交流。

一、精挑细选,作业内容适度

1.作业内容要有广度

小学英语课外口语作业要有广度,要遵循人人参与的原则。教师在布置课外口语作业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布置一些有弹性的作业,使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课外口语作业布置的内容要丰富,课本单词、对话的听说是主体,是常规,但是常常缺乏新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感。因此,教师在布置一些听读单词、对话等机械性作业的同时,也可穿插模仿小动物、表演故事等趣味性强的作业内容,让学生感觉新意常在,兴趣常在。如:在学习完新牛津小学英语5上《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Storytime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表演对话,尝试模仿书中Goldilocks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想象三只熊出现时的情景,试图还原他们出现时的场景。小学生表现欲很强,这样的作业增强了口语作业的趣味性,他们乐于完成。

2.作业量要适度

素质教育提倡减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量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课外口语作业布置太少,达不到巩固的效果:课外口语作业布置太多,学生们很有可能马虎了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同样的作业,成绩好的同学5分钟就搞定了,而成绩弱的同学可能要花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外口语作业时,尽量避开传统的单一性口语作业,选择布置一些层次性的作业。基础弱的同学可以完成一项作业,成绩好的同学完成2至3项。

如:每单元学完对话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能表演并改编对话,而成绩稍逊一点的学生可以选择读或背对话。在学完新牛津小学英语6上《Unit2 What a day!》 Storytime后,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口语作业:

(1)能够读出ST,我们称他为“小小朗诵家”。

(2)如果能背出ST,我称他为“记忆小高手”。

(3)如果能表演ST,我们称他为“小小表演家”。

布置这样的口语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不同的任务,成绩较弱的同学可选择做“小小朗诵家”,成绩优秀的同学可以选择做其中的两种甚至三种角色。

二、千变万化,作业形式多样

教师在布置口语作业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要激发学生口语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使他们觉得完成英语口语作业不是一件枯燥的事,也不是一种负担,应该让他们感觉到开心、快乐。因此,课外口语作业形式要多样,不能单调。如:听、说、读方面,可以模仿录音读;可以编写小故事演讲;可以小组合作表演;可以录音播放;可以朗诵比赛等等。

如:学习6上《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这一单元时,我们布置课外口语作业时就可以尝试这样做:

1.我当配音小高手 ST学习完后,能够小组合作配音。

2.我当故事大王 能讲述整个故事。

3.我当小演员 小组合作,生动地表演出故事。

4.我当编剧 根据提供的图片,能够编写出新的故事。

学生在完成这类口语作业时,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效果远超过让他们机械地背课文。

三、天时地利人和,作业布置时机对

教师在布置课外口语作业时,可要求学生练习日常交际用语,如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问好、相互关心;同学家长之间简单交流;同学老师之间日常交流。此外,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正合时宜的作业,如:在学完新牛津小学英语3上《Unit8 Happy New Year!》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互道“Happy New Year!”学习英文歌曲《Happy New Year!》,拓展学习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Christmas”“Halloween”“Easter”等。又如:新牛津小学英语6上《Unit3 Holiday fun》,此单元主要谈论了国庆节假日做的有趣的事情,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过去式的用法。在学完本单元后,可以尝试布置课外口语作业,当一名小小调查员,了解你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亲戚、老师是如何过国庆长假的。形式多样,可选择录音、视频、表格等。通过这样的课外口语作业,增加六年级学生口语练习量,学生们将学过的句型在不知不觉中就运用了起来。

总之,我们要记住,新课程理念下,英语口语作业的布置是“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课外口语作业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符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实际情况,以引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学校)

小学综合实践单元作业论文范文图片第5篇:教者有心,学者得益

【摘 要】课外作业是英语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的课外作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课外作业 趣味化 主动学习

语言学习主要是实践,实践离不开作业。作业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不仅限于课堂,还可延伸到课堂之外。因此课外作业是英语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英语课外作业不应该只是做练习题,而是通过语言活动进行学习,要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务,能使得学生不断品尝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英语课外作业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听、说、读、写活动,也可以是语言综合活动。只要教者有心,学者就会得益。我在英语课外作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方面的做了一点尝试,收益颇丰。

一、制作录音盒,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多听、多读、多说,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而我任教的农村小学,每班每周仅开设三节英语课。小学生在学校听、说英语的时间有限,在家缺乏英语交流的环境。于是,我认为听配套录音磁带是提高农村孩子听力,培养良好语音面貌和语感的有效方法。

我要求学生回家听录音磁带,并制作成录音带。每次的录音如同是一次口语检测和口语展示。通过听学生的录音,我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及时帮孩子纠正。我将好的作品带到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品尝创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间就较起劲,你追我赶,都希望自己的录音在课上播放。学生自觉听读的习惯养成了,朗读水平提高了,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制学具,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直观的、形象的感性认识为主。形象的图片与抽象的单词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单词。与教材配套的单词卡片图大,单词小。低年级学生往往被图吸引,忽略了对文字的感知,影响对单词的认读。这套的单词卡片又不便于折叠,降低了卡片的实用性。因此我就自制单词卡,一半画图,另一半写单词。

学生们常常被我的卡片吸引。于是我就教他们制作单词卡。当我上课用学生们制作的卡片教学时,学生学得可认真了。卡片还用于课上、课后猜词、单词归类、乱词排序等活动。我还带领学生制作头饰、学具、单词本、手抄报等。这些作业把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既加强了对知识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英语学习中的感觉统整。

三、自主学习,促自学能力的提升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为终身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就通过诵读经典、课前预习等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习的习惯。

(一)诵读经典

原汁原味的英文歌曲、儿歌、小诗和故事,以他们轻快的节奏、动听的旋律和生动内容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为他们制作诵读包,里面有歌曲、儿歌、小诗和故事的文本、MP3、Flash等,让学生拷回家自主学习。课前用五分钟时间进行集体诵读或个人秀,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将学习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载体展开,培养了兴趣、 发展了语言技能。

(二)课前预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预习的作用对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每学新单元前,我就布置任务:首先温习、整理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联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其次通过听录音、自主阅读等形式对新学知识进行大概的了解。最后找出不解之处,尝试自己解决等。例如牛津小学英语Book 4B Unit7 What would you like? 主要围绕食品饮料类单词,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征求别人意见和询问价格。学生已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因此课前我要求学生写出已会的食品饮料类单词,归纳征求别人意见的语句及应答。在新课导入时用Free talk的形式,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的学习。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自选作业,促自主性发展

课外作业要关注个体差异,忌一刀切。作业的要分层次,要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选择,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7 A letter to my penfriend我设计了三类作业:寄一张明信、发一封电、写一封信给老师。后来我收到的明信片最少,是几个学困生。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电子邮件,这是他们喜欢的方式。有的同学信写得长,有的写得短。但我都一一批阅并回信。学生们毕业后还时常发来邮件,我很欣慰。

大部分的孩子都希望每天没有课外作业,为了让孩子们积极地完成作业,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我就多表扬,少批评。我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除了用 Good! Great!评价外,还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如给预习的同学,在书后画上磁带,给大胆表演的同学画上金话筒等等。当得到一定数量的图片后还可换成小奖品。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增添了批语的活泼性,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总之,教师在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力争高效课堂的同时,还需用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小学生主动去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并给予客观、公正、积极的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苇.国外中小学家庭作业问题的研究及启示[M].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小学综合实践单元作业论文范文图片第6篇:“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开放性作业设计”的探究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自主 创新 开放性

受应试教育影响,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和作业行为习惯不强的现状,设计作业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的问题。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充分挖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的巨大潜力,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开放性的作业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不要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如:农村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和作业意识缺失,针对这些情况,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了一些作业内容,利用作业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 “重阳节”,让学生为家里的老人过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的教育。实践证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改变以往机械的作业设计模式。

1、决定权的开放: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教学,指导学生设计出适合自己的作业,设计出自我展示、互助合作、团结合作、快乐阅读及积累运用板块的作业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内容的开放:

(1)、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在作业设计时,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把司空见惯的题目要求,变成充满童真童趣和人文关怀的语句。如学生作业中出现:找出字的正确读音——一锤定音,组词——孪生兄弟,多音字——小小变色龙等。

(2)、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设计这类作业中,主要体现在自主性性,让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自定作业培养其特长。

(3)、合作型作业的设计,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作业随着年级的增高,也面临着更多的探究性作业,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作业过程中学会要密切合作。如:在单元作业设计的板块中针对相应的课文内容安排了互助合作(同桌)、团结合作(小组)的合作型作业。

(4)、实践性作业设计,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查,上书店翻翻,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如学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汉字”,可要求学生收集与汉字有关图片或资料、字谜和故事等,把收集的图片、资料进行整理汇报,开展主题活动。

(5)创新型作业设计,追求学生发展空间。高年级学生有一篇课文的一点知识,寻找一片知识,就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教师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创新。如:智勇大闯关、心灵悟语、句子QQ秀等。

三、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作业的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在作业评价中也做到:

1、分层评价,鼓励为主。例如:做全对的,画上一个笑脸或写一两句评语。这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励的话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让他们更加喜欢做作业。

2、多向评价,共同参与。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僵化”状态,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业评价中改变了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系统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做正确客观的评价。

当听到孩子们的一声声“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时,让我感受到了开放性的作业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活力。可以说灵活、丰富的作业形式,孩子们乐于接受,易于完成。让我们的作业个性飞扬,让我们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

小学综合实践单元作业论文范文图片第7篇:综合学习设计观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启示

【摘 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两大难题:“独立式”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断层和“分割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迁移失败,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范梅里恩伯尔提出的“综合学习设计”理论给予我们不少灵感与启示。通过研究“综合学习设计”的理论和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笔者提出几点关于改进传统信息技术课堂的建议,以期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生活中,实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综合学习设计;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习任务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1-0060-04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独立式”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断层

综观各类信息技术教材,教学内容结构是一个单元介绍一种应用软件。以苏科版教材为例,每个教学单元通过讲解如何使用某个应用软件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形式介绍软件的常用操作技能,如Word学习单元以完成一本电子书的制作为例,介绍了如何排版和美化文档的各种技能。每个单元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任务都是单一地使用某一种软件,然而真实生活情境中常需要借助多种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平时教学内容结构的“独立式”,学习者缺少综合练习机会,未具备整合和协调各类技能的能力,所形成的知识同样也是支离破碎的,最后学生仅学到一堆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死知识。

2. “分割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迁移失败

由于信息技术教材是以一种软件的教学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学习任务表面看似综合性较强,需要使用到软件的各种操作技能,但实际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常会将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来教授。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观看模仿”,学生每节课学习的知识之间联系较少,前一节课介绍的技能可能不会在后一节课的练习里出现,加上每周信息技术课时少,每堂课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复习上节课内容的机会。笔者在课堂中发现,每个单元结束后,学生往往只能记得最近的或是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或几种技能,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面临的问题经常是需要综合使用多种信息技能去完成,单凭一种软件无法解决,这种“分割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软件之后无法综合使用各种技能去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综合学习设计”理论对改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启示

1. 综合学习设计理论概述

综合学习设计理论由荷兰教育技术专家范梅里恩伯尔提出,他认为让学习者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必须在教学环节中为学习者设计类似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任务,这类学习任务并不像课本知识那样――根据知识点分门别类,而是需要综合使用各种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这类学习任务被称为“综合学习任务”。

基于这一思想,他总结了综合学习环境中四个互相关联的成分,如图1所示。(1)学习任务,指基于现实生活情境的真实完整的学习任务,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2)相关知识技能,一般是说明某一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组织起来和如何解决问题的,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任务中解决问题和形成认知图式的知识和技能;(3)支持程序,指遵循从“从扶到放”的原则为学习者搭建脚手架,使得学习者能够顺利适应从学习任务的高支持到学习任务的无支持的变化;(4)专项操练,指根据实际情况为学习者完善已经掌握的技能提供额外的练习以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依据这四个基本成分,他总结出综合学习设计的“十个步骤”:设计学习任务,排序任务类别,设定学业目标,排定相关知识和技能,厘清认知策略,确定心理模式,设计支持程序,明晰认知规则,弄清前提知识,安排专项操练。

图1 综合学习设计的4个基本成分(冯曼利伯a,2002,p.17)

2. 综合学习设计理论对改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启示

网络时代的发展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除了在校学习,不分年龄、基础和学历,借助网络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如在线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程,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中不但要教授计算机网络知识与应用软件,更要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生活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早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品,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要能够自主地、适当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综合学习任务设计的理念强调要基于真实学习任务进行教学(教学任务必须是真实的、完整的、有意义的以及综合各种学习目标的),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整合各类知识、技能和态度,形成协调和综合各种知能的能力,从而实现将在学校或培训中习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顺利迁移到日常生活与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思想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目标一致。因此,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在综合学习任务设计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打破教材限制,以真实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教材中将每种软件单独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用一个综合任务囊括所有操作技能,教学时由于课堂时间所限,会将综合任务分成几堂课完成,这样的教学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学习 Photoshop软件时,会教授一些处理图片的技能,包括去红眼、去图片上广告LOGO信息、剪裁、旋转和调色等,学生每堂课任务完成得非常好,然而学完这一单元后,学生在制作PPT时,还是习惯性地将网上下载的一些带有公司LOGO的图片不作处理就作为幻灯片的背景图片。由于缺少综合性练习的机会,学生尚未形成综合利用已知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综合学习设计观指出,要以现实生活的真实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设计的基础,努力促进和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认真分析教材,做到以教材为本,还要学会打破教材的限制,在每个单元教学时除了教授必备技能外,还要以真实情境为出发点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Photoshop软件时,可以创设一个任务情境――请大家帮忙为学校制作一个校园风景电子相册。完成任务需要拍摄照片、导出照片、挑选照片和处理照片,以及使用PPT制作电子相册。该任务包括了图片的获取和处理与制作PPT的技能。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不仅强化了新知识的应用和回忆旧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借助微视频为学生提供任务支持与指导的脚手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上机练习”。信息技术课上的教师演示过程无法回放,学生短时记忆能力有限,学生当时可能看得明白,事后自己操作时有时会出现短暂性的记忆空白,忘记其中某个步骤或某个指令,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不但耗时,而且效率低。在辅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依赖心理会导致其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往往只是按照教师的指点机械地完成操作。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不利于他们对习得技能的理解和内化,如果教师进行集中问题讲解,则已经掌握的学生会认为占用了他们自主练习的时间,不利于课堂秩序的控制。

微视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根据学情分析和内容分析,将课堂上某个重要的知识点或学生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知识点通过合理的呈现方式制作成十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它可以重复播放,方便学生查看忘记的内容和复习回忆,代替教师的个别辅导,把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学生自定步调观看微视频实现了差异化教学,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显著增强学习信心和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拓展性的微视频,掌握快的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观看微视频学习新的内容,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为学习者呈现学习任务,“从易到难,最终还原真实情境”

综合学习设计观指出,要根据学习者的既定状态,将学习任务从易到难排列,并逐一呈现给学习者。需要设计一个个完整真实的任务情境,从简单、模拟和逼真度低的任务环境做起,通过不断提高任务情境的逼真度和复杂性,最终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学习者也将会经历从轻松自如地处理高度专门化的模拟问题到解决令人棘手的真实生活中非良构问题,最终具备协调和综合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成功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中。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时,课前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查和搜集将要教授的内容在现实生活的运用和处理问题的实际案例,设计出完整真实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中呈现学习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从易到难依次呈现不同级别的学习任务。

(4)提供任务支持与指导的脚手架时做到“扶放有度,从扶到放”

为了促成学习者从先前状态达到规定的目标状态,教师需要发挥教学智慧搭建“脚手架”。综合学习设计观指出,“脚手架”的搭建原则是学习开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确保学习者始终处于高支持与指导的状态中,随着学习者渐渐具备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时,支持与指导的力度要减小,慢慢撤除所搭建的脚手架,直至全部撤除。因此教师要结合任务从易到难的类别和学习者能力的变化状态,做到“扶放有度”,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任务支持与指导,同时经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有利于学习者协调知识、态度和技能,以至于在学习之后能够重新整合所学知识技能解决新的问题。如学习开始采用观看微视频、帮助文档、教师指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然后学生互助完成难度中等的学习任务,进一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最后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完成综合任务。

基于综合学习设计理论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改进意见和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总结了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三级任务教学模式”――自学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练习进阶任务,掌握技能;探究综合任务,强化迁移。三级任务从易到难,学习支持从扶到放,帮助学生在有支持的环境下掌握基础知识后,渐渐过渡到能够独立自主整合所学技能完成综合任务,如图2所示。

图2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三级任务教学模式”

1. 自学基础知识,夯实基础

本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观看微视频,完成指定的基础练习,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供帮助与指导。

2. 练习进阶任务,掌握技能

本阶段以学生两人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为主,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两人共同讨论,分工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进阶任务是类似于真实生活情境的练习,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仅深化对新习得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进行了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供帮助与指导。

3. 探究综合任务,强化迁移

本阶段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综合利用新旧知识,独立完成任务。综合任务不仅是类似于真实生活情境的练习,更是需要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调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通过完成任务不仅强化所学知识的迁移,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发展综合技能,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宗旨。

基于“三级任务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初探

根据“三级任务教学模式”,以苏科版七年级教材中《图片的获取》一节为例进行实践初探。

教学阶段 学习任务

(1)看视频,总结图片的获取途径

教师:分发学习对象资源,呈现学习任务1和要求――观看微视频“图片的获取途径”,下载Word文档“自学检测.doc”,根据视频内容完文档中第一部分练习题。

学生:接受学习对象资源,打开下载指定的自学视频进行观看,并完成任务1―总结图片的获取途径和说说自己常用的方式。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点评并总结图片获取的常见途径。

(2)试一试,比较不同格式图片区别

教师:呈现学习任务2和要求――下载并阅读文字素材“位图与矢量图.doc”,并分别下载两张名为“位图.png”和“矢量图.fla”的图片 ,前者用Windows图片浏览器打开,后者用Flash软件打开,分别使用放大镜工具进行放大处理,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填写“自学检测.doc”文档中第二部分练习题。

学生:从学习对象资源中找到学习任务,下载两张不同格式的图片,进行放大处理和比较,完成任务2―填写表格,比较两种类型图片优点。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点评并总结不同格式图片的区别。

(3)议一议,总结图片的版权问题

教师:呈现学习任务3和要求――阅读文字材料“图片版权问题.doc”,完成“自学检测.doc”文档中第三部分练习题。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问题,书写自我意见,完成任务3―阅读文字故事,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果你是该杂志社的编辑,你该如何处理故事中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点评并总结图片的版权问题。

2.练习进阶任务,掌握技能 教师:呈现学习任务4和要求――制作展示校园风景的电子相册,用相机在校园里拍摄照片,导出图片,用Word或PPT制作电子相册,要求排版整洁美观,图文并茂,增加一些装饰使得整体富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提交作品。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师生一起点评完成的作品,指出优点、不足和改进意见。

3.探究综合任务,强化迁移 教师:呈现学习任务5和要求――下载“综合任务.doc”文档,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综合任务:你是南京青奥会宣传组的一名工作人员,接到任务,要求制作一本南京风景集,作为青奥南京文化宣传资料,请上网搜集图片,利用Word或PPT制作电子宣传册,要求使用的图片清晰,大小适中,排版整洁美观,图文并茂,增加一些装饰使得整体富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

教师:提供参考网址和案例。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指定任务。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师生一起点评完成的作品,指出优点、不足和改进意见。

在短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三级任务教学模式”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五个变化:教师讲解时间变少、学生提问次数变少、学生上机练习时间变多、作业提交速度变快、学生之间正影响增强。

信息技术课堂不仅要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应用软件操作技能,而且要帮助他们自觉地将课堂中学到的内容成功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学习设计观”中真实的、综合的、整体的、有序的思想理念犹如一缕阳光照射到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带来些许革新的力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站在技术发展的视角、学科教学的视角上,还要站在生活的视角上,从生活中汲取教学灵感,发掘教学的素材,帮助学习者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努力架起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教与学从生活中来,必将回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 保罗・基尔希纳著, 盛群力译.综合学习设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盛群力,马兰.面向完整任务教学,设计复杂学习过程――冯曼利伯论四元培训与教学设计模式[J]. 远程教育杂志. 2010 (4).

张立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7).

蒋双梅.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剖析[J].才智,2012(11).

苏静.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适切性研究[D] 温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2012 (5).

王戈.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梅勇.信息技术:深度整合促进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9).